游瘦西湖
发布时间:2017-02-15 浏览次数:17
返回列表
一直都很喜欢宋代文学家姜夔的《扬州慢》。“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写得这般的古意与清远,读得久了,总会令人成瘾。瘦西湖上的二十四桥,明月夜又有什么故事会发生?所谓百闻不如一见,散落于诗词歌赋里的扬州瘦西湖,终须自己亲见才是鲜活的。 烟花三月下扬州。带着一丝好奇,一丝疲惫,从杭州出发,到扬州时已是日下山岗。在暮色的掩护下,我匆匆踏入了这座城,穿梭于古巷深宅之间,聆听感受着她独特的风韵,并在微风拂杨柳、虫蛙合鸣声中度过了第一个夜晚。 来扬州,自是爱它的古意,更是因慕瘦西湖之名。所谓“瘦西湖”,据说乃是出自清代钱塘诗人汪沆诗云:“垂杨不断接残芜,雁齿虹桥俨画图。也是销金一锅子,故应唤作瘦西湖。”瘦西湖的“瘦”字,古往今来,吸引了多少文人墨客前来观赏…… 我不是文人墨客,只是湖中的一名过客。 第二天中午,便和着春风来到了瘦西湖边。随船摆渡,是游览瘦西湖是最好的方式了。游船都由船娘摇橹,一路扬州小调,分外悠扬,更平添几分江南的雅致。长堤春柳、荷蒲薰风、四桥烟雨……在窈窕曲折的湖道相继铺展开来,亭台楼阁,几缕清风,几树盆景,江南水乡的一草一木,让人看得静心。湖边的园林,巧夺天工,黑墙白瓦的设计,古朴中透着丝丝韵味。主人们别出心裁,在门口种着一些莫名的植物。恰巧赶上了好时节,这会儿门口各色的小花都盛开了,围墙里的绿枝蔓都探出头来迎接我们。 到了瘦西湖,自然要到五亭桥看看。五亭桥因桥上建有极富南方特色的五座风亭而闻名。船头稍转,挺拔秀丽的风亭映入眼帘,就像五朵冉冉出水的莲花。桥身是由大小不一、形状不同的卷洞组成。《扬州画舫录》中有这样一段记载:“每当清风月满之时,每洞各衔一月。金色荡漾,众月争辉,莫可名状。”可惜此刻还只是一道残阳铺水中,明月上梢头还早,未能领略到这绝妙奇境,只能留下遗憾。 或许是因此影响了兴致。及至二十四桥,已是傍晚时分。索性不再下船登岸,只是伫立桥头细细查看。杜牧有诗云:“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传闻唐代时有二十四歌女,一个个姿容媚艳,体态轻盈,曾于月明之夜来此吹箫弄笛,巧遇杜牧,其中一名歌女特地折素花献上,请杜牧赋诗。自此诗因桥而咏出,桥因诗而闻名。而当现代的我们真正身临其境时,盛景早已不复当年。如今的二十四桥,没有了杜牧、没有了文人骚客和歌女,只是一座静静的石桥横卧在瘦西湖中。不过幸好有了姜夔的《扬州慢》,“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这一千古疑问还能吸引我们的注意力,值得我们去细细回味。 红药年年开,不知等谁来。几近千年,我想除了姜夔本人已无人得知答案。 一游客而已,我又何必去苦苦追寻答案。人生在世,难得糊涂。很多时候,人生活的就是心的感受,人应该有自己内心的天地万象。不以物喜,不因己悲,人不能总被外界影响,被世间的事情左右,应该有也必须有自己的见解。 如此,想开了,这周遭的天地阴晴也渐渐发生了变化,二十四桥的明月从湖心升起,仿佛就在眼前,隐约佳人立于桥上,遥遥歌声传来,舞曲缓缓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