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迷恋处是老家
发布时间:2017-02-15 浏览次数:17
返回列表
我的老家,地处乐清湾,背靠青山,前俯大海,全村三千多人,占有约千余亩土地。 老家有我的一处老房,三间二披舍共有五间房。老房是祖父手上兴建的,大概是建于解放前的1945年。祖父两兄弟,太公早逝,祖父是遗腹子,靠着太婆含辛茹苦地把他俩养大。两兄弟也很争气,长大后,伯公造了五间房,祖父也造了五间房,两座房子相邻着,欲想子孙后代都能互相有个照应。 伯公有五个儿子一个女儿,祖父有两个儿子两个女儿,所以我父亲就有了十个兄弟姐妹。到了我辈,大大小小的兄弟姐妹已达到了五十来个,人丁更加兴旺起来。 要说丁旺还不是主要的。解放后,家族的政兴、学长、富有、寿增的事,还可以大书一笔呢。不信我可以慢慢给你道来。说起政兴,就是我父亲的十个兄弟姐妹中,就有八个是中共党员,当上干部的不下七八个,上至书记、局长、主任,下至生产队长、普通职员的都有。如要加上我辈,是党员、国家干部的家族成员就越发多了。 再说学长,就是读书出仕、书香门第、教书育才。“文革”结束恢复高考的头两年,我家一下子有四人考上大学,以后考上大专、中专(师)的更是数不胜数。我想,在将来的数十年间,家族的孙子辈,一定会全部都是大学毕业生,说不定还有更高的,比如硕士、博士……因为具有知识的基因,还有家族良好的读书育人的风气。 改革开放,给我的家乡带来的巨大变化,不是一天、两天就能够说得完的。本来,我们这里资源贫乏,交通落后,穷乡僻壤,人们靠着种地、捞海生存。旧社会时每逢灾害荒年,就是饿殍满地,路有遗骨,惨不忍睹。文革之前虽有变化,但也好不了多少。自1978年以后的短短三十余年里,整个家乡面貌已翻天覆地。人们除了日常的吃、住、穿、行之外,家庭财富也与日俱增。昔日的穷光蛋,纷纷演变为今朝的富贵之家。举几个例子:我的一个堂弟,在河南信阳创办电容器制造公司,号称“信电”,身家资产已达数十亿元;还有两个堂弟,在北京、上海、杭州等城市,也拥有多处豪宅。整个家族拥有的中高级轿车足可称得上一个装甲连队。族人变得富有啦! 富裕的生活,也带来了家人个体生命的延长。记得祖母对我说过,旧社会里方家前辈的寿命都不长,有的只活到了四十多岁,最长的也只有五十多岁。但十年前我的伯公、祖父都活过八十多岁,前几日刚去世的三伯父与大婶娘都是九十多岁才寿终正寝。 说起这些,让我对自己的老家越发迷恋。于是,从去年下半年开始,我与六个兄弟(我家三兄弟,叔家三兄弟)一起,拆掉了老宅,建起了一幢六层高的公寓楼,每人分得两套。 我想,在祖先开拓的土地上享受幸福吧!当然,得加上自己辛勤的劳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