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涂上的少年时光
发布时间:2017-02-15 浏览次数:17
返回列表
我的老家是一个海滨村庄。我生于斯长于斯,到二十岁时当兵参军了,才远离家乡。人说故土难离,因为在我的记忆深处,尽是一些朦胧的孩提人事,和那似浓似淡的少年生活。不管时光如何久远,它经常在我的脑海里时隐时现,像一幕幕电视剧接连不断…… 春天,大地复苏,生机萌动。村庄里的大人们忙着春耕农活,而正上学的孩子们,趁着星期六下午和星期天放假,成群结队地去下海涂,捞鱼鲜。俗话说:“三月兰胡(跳鱼)满皮撒”,意思是说海涂上的海鲜很多,只要去捞,总会有收获的。那时我十一二岁,跟着伙伴们一起,就在离自己村田地不远的堤塘外二百米左右海涂上,挖螃蟹、抓小鱼、捉泥鳅、掏兰胡、网小虾、刮蝤蠓,半天或一天下来,背篓里沉甸甸的。虽然,人会变成泥娃娃,但满载而归的喜悦,充满了幼小的心怀:家里这个星期的菜又有鱼鲜了!到家后,妈妈给我打蛋吃,晚上奶奶帮我掌灯做作业……想起这些,我至今还泪流满面。 十四岁那年,我正在乐清中学读初一,在学校放暑假的时候,我学会了钓兰胡。平常人落涂只会掏兰胡,不会钓兰胡。所谓的钓兰胡,就是用一根十米多长的毛竹竿,顶上缠着一条线,线端系着一个铁钩,人要涉到四五百米远的海涂上,在兰胡出洞觅食不注意时,把兰胡钩放到兰胡边上,然后慢慢地拖着线钩,一下子用钩把兰胡钓住。那个时候钓住的兰胡,真是又大又肥,一天可以钓几斤,比起掏兰胡来既省力数量又多。可惜,我的钓技还不高,第二年暑假文化大革命开始了,我的正常生活受到干扰,就没再成为钓中高手。 冬天,春节前学校又放寒假了。这个时候公社里的养殖场要收花蛤,于是,我们这些十三四岁的少年,成了他们的雇佣工。早晨,天寒地冻,我们光着脚丫,踩着吱吱直响的霜冰进入泥涂,要走七八百米远才能到达养蛤涂。这是一个海天交接之处,也是潮水涨潮退潮的地方。花蛤在潮水之下,要用双手在水下的泥里摸来摸去,才能捡到花蛤。不留意全身就泡在海水里。双手冻得不能张开,变成了两个拳头在水下摸。人冻得脸色发紫,全身发抖,一遇海风掀浪过来,顿觉冰透骨髓,心悬黄泉。一天只能摸捡到十几斤花蛤,一过秤,一角四分一斤,才得一元多钱。为了这一元多钱,我们用命在泥水中搏斗了一整天。想不到,我们那个年代的少年怎么那样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