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颗不安分的心——记德力西荣成销售公司总经
发布时间:2017-02-15 浏览次数:17
返回列表
因为拥有一颗不安分的心,有敢为人先的胆量,在威海,“德力西”成为德力西集团荣成销售有限公司总经理林晓合的代名词。 1979年,初中刚毕业的林晓合离开家乡温州乐清,跟随一位同乡的木匠去陕西做木匠活儿。虽是第一次出门“闯”社会,这个16岁的男孩子却没半点犹豫。“家里六口人守着几亩薄地,天天只能吃个六分饱,不闯就没出路。”这位家中的长子回忆说。背着装有锯子、刨子、铁锤等工具的袋子,林晓合跟着师傅在城里走街串巷给人做家具。仅用了一年时间,聪明伶俐的林晓合就学得一手不错的木工活。不甘心一辈子为别人打下手的林晓合,1981年开始自立门户,闯荡东北,先后在长春、齐齐哈尔为人打家具。一年下来,林晓合攒下了近2000元钱。而当时的国家干部的年工资还不到1000元。可这个在别人眼里很赚钱的活儿,并没拴住林晓合的心。干了一年半木匠,他又有了新的主意:将东北的木材卖到老家去,一定大有赚头。 1983年春节过后,林晓合放下木匠工具,做起了木材生意。靠着一股钻劲,他很快摸透了木材生意里的“道道儿”。年底一结算,他的收入是做木匠时的10倍!木材生意做了两年,已经成为不大不小老板的林晓合,看着身边的木材店越来越多,心又不安分起来。当时,镇上办起了一个电气元件装配市场,生意非常红火。凭着对商机的敏锐嗅觉,林晓合再次毫不犹豫地投身到一个陌生的行当。1985年,林晓合放下老板身份,当起了一名推销员,背着一批电气样品,来到东北、胶东半岛、北京等地,一家一家工厂推销电气元件。当时正是乡镇企业发展的黄金时期,林晓合的电气推销很快打开了局面,并逐渐占领了以荣成为中心、辐射威海地区的市场。 1989年前后,林晓合在荣成友谊商厦租了一米长的柜台,开始卖货兼送货。为了赚几十元钱,有时下午四五点钟接到求货电话,林晓合马上骑上自行车驮上货就走。有时送完货回来已是半夜时分了。这些在别人看来不起眼的小钱,林晓合却赚得有滋有味。 1998年,林晓合又延伸了业务范围,开始承揽电气安装工程,完成了人生中的一大跨越。 “他的身体里,流动着不安分的血液。”这是熟悉林晓合的人对他的评价。 在创业的路上,林晓合总喜欢把自己当成一支开弓射出的箭,不留一点后路。“从没想过失败了会怎样。”说起自己的一次次大胆决定,林晓合淡定从容:如果想这想那,不仅创业的勇气会一点点泄光,而且可能错过了最佳商机。如果做每个人都想做的事,肯定不会有大出息;只有敢冒别人不敢冒的险,才能成人所不能之事。几乎在林晓合每一次创业的背后,都有一次背水一战的豪迈。无论是改行推销做电气元件,还是承担电气工程安装,林晓合都义无反顾地投入自己的全部积蓄,甚至还要背上债务。在林晓合的人生词典里,没有守业的概念,只有创业的诠释:只有不留一点后路,才能逼着自己一直向前冲。创业就难免有失手的时候。1981年,林晓合拿着干木匠赚来的2000多元钱,在东北买了几麻袋银耳背回了老家。但没想到,老家的银耳价格竟然比东北还低,赔了个底朝天。不过,这次挫折并没有吓倒他,林晓合从头再来,而且跌倒后再爬起来,他走得更快更稳。“看准了的事,就要全身心投入!”林晓合说,这就是自己的生意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