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想法就会有办法——记框架厂技改能手刘显勇
发布时间:2017-02-15 浏览次数:17
返回列表
近日,从股份公司框架厂传来好消息,DW15-2500A产品机构储能不到位的问题终于解决了,公司决定对刘显勇给予表扬和奖励。作为一线员工的刘显勇,是如何解决这个一直困扰着技术人员的难题的呢?对此,记者进行了采访。 在流水线旁记者找到了刘显勇,他正忙着组装产品。性格开朗的刘显勇,一说起产品总是一套一套的。他说:“我从1995年就开始从事DW15系列产品的装配工作,10多年里,积累了一些经验。”车间主任评价他时说:“刘显勇是车间里DW15的装配能手,所有的工序,对他来说就是‘小菜一碟’”。 2006年4月,有顾客投诉DW15-2500A产品因机构储能不到位无法正常工作。公司马上组织技术、质检人员合力攻关,但收效甚微。这个问题不仅成为技术、质检部门的一块“心病”,同时也是同行业一座难以逾越的“大山”! 对此,刘显勇也很着急,开始默默琢磨起来。在装配时,刘显勇仔细观察、体验、安装操作机构等工序,试着重新调整机构在框架上的安装支点,结果却使装配速度变慢了很多。后来他向科长提出把轴承支架的安装孔位改成椭圆形,以便用来调整操作机构、电动机构、支架三点不在一线的问题。技术人员讨论后认为,那样会影响产品的机械寿命。这个想法被否定后,刘显勇想:是不是零部件和安装程序上出现了问题呢?他将所有零部件对照工艺卡片逐个检查,并严格按照操作规程组装调试,一切似乎都很正常。这时,刘显勇再次陷入了困境,但他没有因此而退缩。经过多次摸索和试验,刘显勇认为可能是方轴转动不灵活,摩擦力过大合不上闸,才导致机构储能不到位的。他建议在方轴上加润滑油来解决这个问题。但是,客户反馈,如果产品在较恶劣的环境下使用就会“旧病复发”。 那段日子,刘显勇对整台产品所有安装部位都进行了多次改动和调试。有时在半夜里突然有了灵感,他会爬起来用简单的线条在纸上勾画到天亮。遇到想不通的问题,他就拨通科长的电话,电话那头科长总是耐心与他探讨。 一次,刘显勇突发奇想:为什么DW15-1600A同样的设计而储能不受到丝毫影响呢?于是他又把目光投向了框架侧板和横梁上,发现横梁的固定面的直角与侧板成型后的R角之间没有间隙,如果把DW15-2500A横梁的直角切成R角后,它与侧板之间不就可以相互吻合了吗?横梁还可以向多处自由移动,这样机构不就可以灵活调整了吗?所有问题开始迎刃而解了。刘显勇立即试着磨了一条横梁,装上后,机构、方轴、支架构成三点一线了,操作机构非常灵活,开关前脚支架垂直了,组装时间大大缩短,调试难度也大大降低了。于是他试着磨了第二条、第三条,结果非常理想。耐不住心中的喜悦,他把此事立即向质检科作了汇报。第二天,在技术、质控部门的监督下,第一批试验品组装成功,对比显示,装配速度、装配质量大大提高,电校、调试参数完全符合技术要求,产品性能可靠稳定,各项指标大大超过了在场技术人员的预料。 转眼四个月过去了,通过跟踪调查和售后服务部的信息反馈,公司改进后投放市场的DW15-2500A产品没出现一例因机构储能不到位影响产品性能的投诉,这不仅大大节约了售后服务维修费用,产品市场占有率和顾客满意度同时也得到了进一步的提升。 刘显勇凭着一腔执着,跨越了一座常人心目中难以逾越的“大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