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力西员工随笔
|
德力西员工随笔
乐清抗日的不朽英灵发布时间:2017-02-15 浏览次数:17
返回列表
在可歌可泣的抗日战争中,地处浙南的乐清,涌现了一大批抗日英雄。为了挽救民族的危亡,他们不惜洒热血,抛头颅,书写了爱国献身的壮丽篇章。在纪念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之际,笔者从有关党史资料及记者采写的专稿中,撷取几位抗日英烈的史料奉献读者,缅怀先烈,激励后人。 周斌:坚贞不屈视死如归 周斌,1911年出生于虹桥镇港沿村,17岁毕业于温州三育中学。国民革命时期,曾参与组织乐清学生救国会和农民协会。1929年,他以半工半读形式进入南京三育大学学习文科,后兼任校长室秘书和电机部主任。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周斌赴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省棉兰市,向华侨商人做抗日募捐工作。为了掩护身份,他先后担任华侨火水山中小学教务主任、校长,大地书店经理。白天,他在校上课,晚上为失学青年开办义务夜校,向他们传授知识和讲解革命道理。他还经常给学生讲述革命先烈的英勇斗争事迹,激发同学们的爱国爱乡热忱。在他的教育和指导下,许多学生积极参加抗日救亡运动,如筹款救济祖国难民、宣传和发动抵制日货运动、筹募捐款支援八路军抗战等,为他们以后走上革命道路奠定了坚实基础。 1938年10月,周斌经新加坡、香港,返回内地,由廖承志等人介绍,入延安抗日军政大学学习。1939年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7月,“抗大”学习期满,受党组织派遣再度南下,从事组织“国际抗日统一战线”工作。再次来到印尼后,他与赵洪品等同志一起在旅印尼的华侨中建立了共产党秘密组织。随后,成立“抗日反法西斯同盟”,他任主席。在坚持斗争的岁月里,周斌积极开展募捐活动,把募捐所得的资金、物资等通过总部寄往香港转到延安,有力地支援了国内的抗日战争。 1944年4月,周斌因住处泄密,遭日军统治当局逮捕。敌人施行鞭刑、杖刑、水刑、火刑、老虎凳和电刑,妄图从他口中达到破获整个革命组织的目的。他受尽摧残,坚贞不屈。1945年3月7日,他在棉兰市第一刑务所被日军杀害。临刑前,他从容走到刑场,和刽子手怒目相对。刽子手连发四枪均不中要害,他笑着大喊:“没有用的畜生!不能打准一点吗?你们这样的枪法岂能跟我们较量!”刽子手吓得不敢继续开枪,把他活埋了。 周斌的壮烈牺牲,感动了千万的印尼华侨。抗战胜利后,他们成立“抗日蒙难烈士纪念委员会”,发表纪念刊物,褒扬先烈业绩。 陈展:舍家抗敌血染沙场 陈展,原名陈圣福,1917年出生于虹桥镇界屿村油漆工人家庭。小学毕业后,当过商店学徒和小学教员。 “眼前,东洋兵侵占中华。我堂堂男儿,岂能居屋旁观?为了千千万万父母妻儿的生存和幸福,我只好横下一条心,上前线,打豺狼,不告而别了。别难过,莫悲伤,等打败了日本侵略者,举家喜相聚……”1938年6月的一个凌晨,作为陈氏家族十房里的单丁,热血青年陈展给家人留下了这封告别书。他悄悄吻别刚满周岁的女儿,离开家门,踏上了去延安的千里征程。 1938年7月9日,陈展和另5位温州青年一起风餐露宿,冲破国民党的重重封锁,终于抵达革命圣地延安。陈展被分配到陕北公学第二区队学习。当年10月,他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1938年12月底,陈展和陕北公学的学员们一起提前毕业,分赴抗日前线太行山工作。陈展被分配到八路军129师新10旅政治部,先后担任机关党支部书记、分区直属队总支委员、政治部军法处干事兼审判员,主管军法罪犯和日伪俘虏的审讯、监押工作。 1944年冬天,太行山的抗日英雄们向敌据点发起猛攻,活捉了日军侵华部队副司令、中将林木川三郎(日本天皇女婿),并将他羁押在太行分区政治部驻地东沟村。次年1月22日凌晨,日寇突袭东沟村,妄图抢回天皇女婿及其他俘虏。太行山军分区政治部当机立断,命令保卫处带领村民突围,命令军法处干事陈展转移200余名日军俘虏及汉奸特务,其余人听从指挥对日寇进行还击。还击战进行到上午9时左右,部队、机关人员、村民、俘虏等基本上都突围转移完毕了。但不幸的是,负责后卫的陈展和警卫班4名战士却被60多名日寇围困在东沟村后的一个山坳里。日军故意围而不击,一边喊话,一边缩小包围圈,妄图活捉。他和四名战士,待机歼敌。当包围圈缩小到四五十米时,陈展沉着指挥4名警卫战士向日寇猛烈射击,又有几个鬼子应声倒下。日寇恼怒了,再一次发起冲锋,4名警卫战士全部壮烈牺牲。当日寇发现剩下的一个八路军是一名戴眼镜的年轻军官时,便妄图活捉陈展。当时几十个鬼子慢慢挨近陈展,并狼嚎着:“八路的,投降的不杀!”陈展怒不可遏地冲了出来…… 战斗结束,人们打扫战场,发现陈展的遗体浑身是血,双目怒睁,紧攥拳头,他的眼镜和遗体相距有80多米远。根据现场迹象,他的战友分析陈展最后弹尽时,就冲出来和鬼子拼刺刀,然后和日寇徒手搏斗,牺牲前曾和一名日寇扭在一起在地上滚打,直到流尽最后一滴血…… 壮烈牺牲那一年,陈展刚满27岁。战斗结束后,部队为五位革命烈士举行了隆重的追悼会。 陈洛涟:逃学参军为国捐躯 陈洛涟,女,1919年出生于北白象镇莲池头村一个大户人家。曾在白象小学读书,1937年考入浙江省立第十中学。卢沟桥事变发生后,她不久即加入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积极参加抗日救亡活动。 1938年初冬的一天,陈洛涟和她的妹妹陈克秋突然从学校失踪了。今年94高龄的陈克秋老人回忆说:“当时,抗日烽火燃遍全国,‘读书就是救国,救国就是读书’的读书救国论,再也压抑不住热血青年的抗日愿望。学校对爱国热忱的青年学生备加监控。我的姐姐和她同班几位要好的同学一有空隙就溜出校门参加读书会等活动。”1938年临冬的一个晚上,陈洛涟带着妹妹陈克秋和她的3位女同学,悄悄从校后门邻幼儿园的围墙偷越出去,离别了学校,一路唱着歌,踏上抗日的征途。 1938年12月26日,经新四军驻温州办事处介绍,陈洛涟到皖南新四军军部学习。1939年,她进入教导总队第八队学习,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毕业后分配在教导总队,不久调到新四军参谋处工作。1941年“皖南事变”发生,陈洛涟随军至苏北阜宁县,任中共阜宁县区委书记、妇救会主任,后又调任新四军军部政治部干事。 1943年,党中央调遣三师参谋长彭雄,三师八旅旅长田守尧(陈洛涟丈夫)等51人赴延安学习,陈洛涟奉命一同北上,途中与战友们多次冲破日军的阻击和包围。当年3月在军部集中出发,通过了敌寇严密封锁,抵达东坎镇(今滨海县城)时,日寇集中二千兵力,两门大炮,配合三架飞机,包围连云港附近小沙东海域。从上午八时战斗到夜幕降临,陈洛涟等人与日军巡逻艇开展激烈海战,英勇突围,行军到黄河边上六合庄,决定干部取道山东解放区转赴延安。 3月16日晨,陈洛涟等人乘民船起航,遭遇敌人巡逻艇。经过激烈战斗,陈洛涟受伤了。但她仍按着伤口,忍着剧痛,从容自若地说:“到了我们最后为革命牺牲的时候了!”激励战友们继续战斗。直至下午三时,敌艇只得悻悻地驶去。带队的师参谋长彭雄牺牲,旅长田守尧身负重伤,指挥着民船迅速靠岸。但是,尾随的另三艘敌艇包围得更近了,情况十分危急,民船却搁在浅滩上不能动弹。眼看敌人一步步逼得更近,潮水又正在上涨,浊浪冲天,他们就跳入海水中。据刘白羽《海上的遭遇》记载:“田旅长和陈洛涟一些人,走在最前面,不幸踹进一个水槽里,失脚陷下去。”在跳海登陆时,陈洛涟被海浪卷走牺牲,年仅24岁。 陈洛涟和她的丈夫田守尧等小沙东海战中牺牲的16位烈士,安葬在赣榆抗日山烈士陵园。
DELIXI 推荐产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