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ELIXI 新闻中心
DELIXI 产品分类
德力西员工随笔

故乡情思

发布时间:2017-02-15        浏览次数:17         返回列表
堂弟卢明利在外地经商有成,遵其父之嘱于去年回故乡捐巨资修缮龙山古道。因此,我多次受邀为其出谋献策,奉献绵薄之力。走近故乡,思乡之情也逾加浓烈。 清江北岸的蒲新村,原名坎头下,是我的祖居地;到我父辈,移居芙蓉后垟,我只记得小时候随母亲拜访亲友的模糊印象。去年国庆节,是重修龙山古道的开工之日,我应堂弟之邀,相约几位诗友来到久违的坎头下,领略故乡九龙古道风光。 相聚畅饮之际,总要吟诗抒怀。问起坎头下这个村名的来历,甚感欠缺诗情画意。同席的衍佐叔是村里的文化人,参加过卢氏乐清宗谱的编修。他介绍,800年前,这个小山村叫蒲川。卢氏始祖卢泮,授国子太学生,元皇庆甲寅(1314年)迁徙到此地。这里三面环海,北面的雁荡山支脉向东北延伸,与本村九龙山连接,两山之间形成了一小山岙,峡水向西而流,与九龙山溪水汇集注入大海。因峡谷中长满菖蒲,故称蒲川。衍佐叔说,清朝康熙年间,后辈认祖认为卢氏最初迁徙乐清的是大荆坎头村,这里是一个分支,故改名坎头下。我们闻言,纷纷建议要改个好听的村名。同坐的村书记和村主任都说,这个村名给村民们的生活和外出经商带来很多不便,他们正有这个强烈要求呢!这次故乡之行,诗人施中旦、高知贤、卢彩平都在吟咏中,深情赞美了蒲川风光。 可喜的是,仅过2个多月,经过申报,乐清市政府于今年1月20日批复同意村名更名为蒲新,结束了坎头下300多年的村名历史。此后,我又多次回到故乡,对祖居地有了更多的了解。村主任卢明权告诉我们,村民在讨论更改村名时,考虑到要有传承和创新,就将古时的蒲川改为蒲新。他说,蒲新地处半山区,原是个穷山村。祖先们依靠勤劳双手,开垦山坡溪滩、造田整地,世代繁衍生存。如遇天灾,粮草无收,无奈外出逃荒。从元初至清康熙初年,卢姓共七房除大房一脉坚守故土外,其余六房全部星散外地。直至清康熙年间,番薯引进乐清,适应山区种植,先辈加大开垦旱地,生活有所依靠,但仍处于贫穷之中。直到改革开放,随着村民陆续外出经商致富,古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目前,全村共230多户,800多人,其中卢姓占90%多,过半村民在外经商。如今,家家住上楼房,走上水泥路,吃上自来水,用上新电器,过上小康生活。 听说故乡是明朝抗倭重地,自然引起我的深切关注。在亲友的陪同下,我踏看抗倭遗址,倾听抗倭的故事。明朝永乐年间,倭寇四起,在乐清湾一带烧杀抢掠。卢泮之孙卢玄真组织民团自卫,筑起清江堡、烽火台抗御倭寇。他不畏强暴,带领村民乘船英勇作战,多次击败倭寇,后在一次海战中不幸殉难。现在,村中仍有祭祀抗倭英烈卢玄真的盛八公庙和山上的烽火台遗址。亲友说,原来村前有被倭寇杀害的村民墓地“民遭基”,还有埋葬倭寇的土墩“上倭墩”。现在,这里建起了公路,再也见不到那些土坟墩了。 在看望衍铨叔父时,这位饱经苦难的耄耋老人,向我们讲述了家人沧桑岁月。他是家中老幺,上有大哥(即我的父亲)和三个姐姐。母亲在他出生不久病亡,只有36岁,不多久父亲也染病亡故,年仅39岁。全家5口无依无靠,都成了孤儿。大哥只得投靠芙蓉包宅姑母,后来外出学医;三个姐姐都做了童养媳,受尽苦难……如今,我们家族大翻身,儿孙中有的当了公职人员,更多是外出经商,有在北京、上海、山东,有在意大利、西班牙,个个创业有成,生活富足。他叮嘱,现在生活好了,一定要感恩,要回报社会。他说,20年前自家的条件稍有好转,他就为村里建路,钱不够就借钱把路建成。去年他叫明利修建龙山古道,为社会做好事,这是应该的。 我多次登临修建中的龙山古道,现已将原来破败不堪的块石路面铺成了近二米的条石大路,全长1200米,一直延伸到山顶。沿路新建了古色古香、风格各异的宏德亭、鸿运亭、红福亭、弘道亭。正在兴建中的,还有青云门、瑞宝塔、道德经广场、廿四孝长廊及月亮、太阳、莲花三个平台。据了解,已投入700多万元呢。陪同登山的卢明利说,思源不忘家乡水,创业常怀父老恩。建设故乡,义不容辞啊! 登临故乡的九龙山巅,远眺浩渺乐清湾,回望苍茫雁荡山,我的情思飞扬。我吟咏:寓怀今古,人文锺雁荡;骋目江天,气象赛蓬莱。
DELIXI 推荐产品